地点
人物库 隋朝
释智旷南北朝末隋初 526 — 600年9月24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
其先太原人
后父其自徐迁荆。
遂占藉焉。
始其母之孕也。
梦浴水中。
有童子乘宝船投其怀。
以觉。
生而敏慧端介。
有操守。
太清初。
丧乱相继。
尝起兵东征方壮勇。
应募克卒伍。
沦陷不复振。
由是寝世虚假。
而婚娶悉谢绝。
初谋脱俗。
而巾褐辈。
诱以神仙曰。
必先受符箓而次陈章醮。
曰。
然则可得道乎。
答曰。
箓以护身。
章以招货。
得道则未也。
曰。
敢问所以得道者
乃示以辟谷法。
曰能如是仅七日虽飞升玉清可也。
于是七日不食。
无所验。
曰汝犹饮水耳。
断水七日无验。
曰汝夜眠耳。
危坐七日。
复无验。
卒弃去。
沙门受五戒。
为佛弟子。
而潜脩密證。
稍著神异。
江陵张诠再世目盲谓曰。
汝家冢内有古井。
而柩适塞之。
今能移置其冢。
而使井复为人用。
则免矣。
从其言果然。
又谓涧有古钟可掘也。
掘之得钟不诬。
仁州刺史以为惑众。
鞭其脊百而囚之。
容不之惨。
肤不之裂。
狱卒试以八尺大械。
且捶其膝。
傍观者意。
其必碎骨断筋。
而扪视之。
略无痕。
吏戏绝其馈饷。
虽久未尝见馁色。
然往往逢之市肆中。
而狱系则自若也。
大定三年
从狱中。
乞草屩曰。
今夜当急行。
吏卒疑以为逃。
夜半城中火
百姓迁避争郭门出不及。
而死者七千人。
领二百囚。
行间道。
曾莫知也。
既薙落进具。
年已四十矣。
即行头陀于州北之四圣山曰。
此福德地。
且宜天子所安置。
顷之檀施云委。
歘成华构。
即今之开圣寺是也。
宣明二年。
显平二陵皆近寺。
则所谓福德地尤信。
尝沮夏水
彼岸虚舟自能随呼而至。
遂以济。
众愈益讶之。
戒勿复传。
及脩治成阳佛迹寺寺有耕牛。
将产而犊难下。
母牛且死。
僧知事以告。
曰。
犊前生。
此寺居士也。
以窃常住物来偿耳。
然其头之伸缩而不易出者。
以羞故也。
于母则无相害意。
因执炉临阑。
呵责遽生。
开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无疾而终。
寿七十有五。
终之时天香盆室。
音乐弥空。
隐然若向西南方去者。
未卒之二年。
每云吾脾痛复预言身后事。
忽问律师云。
阿那含人有疾否。
律师未知所答。
自答曰。
报身法尔。
既卒。
手屈三指。
仁寿元年
永济寺僧法贵死。
而复苏曰。
见阎王正值乘宫殿自空下。
罪人喜曰。
三果圣人。
来救我等矣。
之登三果信矣。
释智旷
姓王
本族太原
中居徐部。
厥考后住荆州新丰县
母初将孕。
梦入流浴。
童子乘宝船来投。
便觉有娠。
及生长。
敏而重行。
梁太清初。
丧乱无像。
元帝当辟。
少勇壮招募壮士随军东行。
未几沦陷。
深悟虚假。
遂不婚娶专求离俗。
初值巾褐。
诱以神仙。
先受符箓次陈章醮。
便问。
此术能致道乎。
答曰。
箓既护身。
章亦招货。
曰。
斯乃保兹苦器。
便名道耶。
又请度世法。
乃示断粒。
必到玉清。
七日便飞。
至期不应。
道士曰。
尔犹饮水。
致无有赴。
次更七日口绝水饮。
道士又曰。
尔夜尚眠。
致无感耳。
又更七日常坐不卧。
三期屡满。
靡剋升天。
而气力休强。
远近惊异。
后值高僧
授戒为佛弟子。
德行动人。
渐示潜迹。
江陵张诠者。
二世眼盲。
曰。
尔家塳内棺枕古井。
移坟开甃。
必获禳焉。
因即随言。
瞽者见道请求剃落。
众咸惮之。
便伐薪施僧。
空闲静虑。
又言。
涧有古钟。
可掘出悬寺。
仁州刺史谓为诡惑。
鞭背百下无惨无破。
便送出台。
拘在尚方。
有力者试以八尺械悬来捶膝。
傍观谓言糜碎。
容既无挠肉亦无痕。
狱吏云。
居士能忍饥。
便绝食七日。
身色如故。
市衢见行。
验狱犹有。
方委分身。
梁宣大定三年
从人乞草屩。
今夜当急行。
及三更合城火发。
四门出人。
不泄烧杀七千。
在狱。
引囚二百安步而出。
年将不惑。
始蒙剃落。
进戒以后。
头陀州北四望山
去此地福德方安天子。
去城六十猛兽所屯。
初止以后驰弭床侧。
每夕山隅四灯同照。
士俗云赴奄成华寺。
后宣明二年。
平显二陵皆在寺前验于往矣至于梁元覆败王琳上迫。
梁国移并预表莂。
有一宰鸭而为斋者。
鸭神夜告便曰。
何有杀牲而充净供。
自尔便断。
曾度夏水
徒侣数十。
欲住不可欲去无从。
前岸两船无人将至。
笑而举声呼之。
船自截流直到。
遂因济水。
诫以勿传。
又于咸阳造佛迹寺。
有牛产犊。
出首还隐。
已过信次。
母将离弋。
僧告无恻。
答曰。
此犊是寺居士
侵用僧物。
今来偿债。
其羞不出。
牛母无他。
因执炉呵诫犊子
疾当偿报。
何耻生乎。
应言便出。
故神异冥徵不可备载。
开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终于四望开圣寺
春秋七十有五。
自剋终期天香满室。
合寺音乐西南而去。
未亡二年。
预云终事。
示如脾痛。
律师曰。
阿那含人亦有疾不。
未答间自云。
报身法然。
及迁神后手屈三指。
仁寿元年
永济寺僧法贵。
死而又稣。
见阎罗王。
放还正值乘宫殿自空直下。
罪人喜曰。
三果圣僧来救我等。
所造八寺咸有灵奇。
或涌飞泉。
时降佛迹。
随慧日道场法论备见若人为之碑颂。
广彰德行。
释智旷
姓王氏
初母将孕。
梦入流浴。
童子乘宝船来投便觉有娠。
及生长敏而重行。
梁末为壮士。
后离俗从道学长生术。
及值高僧授戒为佛弟子。
德行动人渐示潜迹。
江陵张诠二世眼盲。
曰。
尔家冢内棺枕古井。
移坟开甃必获禳焉。
因即随言瞽者见道。
请求剃落。
众咸惮之。
便伐薪施僧空闲静虑。
又言。
涧有古钟可掘出悬寺。
仁州刺史谓为诡惑。
鞭背百下无惨无破。
便送出台拘在尚方。
有力者试以八尺械悬来捶膝。
傍观谓言糜碎。
容既无挠肉亦无痕狱吏云。
居士能忍饥。
便绝食七日。
身色如故市衢见行验狱犹有。
方信分身。
大定三年从人乞草屩。
今夜当急行。
及三更合城火发。
四门出人不泄。
烧杀七千。
在狱引囚二百安步而出。
年将不惑始蒙剃落。
进戒以后头陀。
蛇弭床侧。
每夕山隅四灯同照。
士俗云赴奄成华寺。
有一宰鸭而为斋者。
鸭神夜告便曰。
何有杀牲而充净供。
自尔便断。
曾度夏水徒侣数十欲住不可欲去无从。
前岸两船无人将至。
笑而举声呼之。
船自截流直到。
遂因济水。
诫以勿传。
又于咸阳造佛迹寺。
有牛产犊出首还隐。
已过信次母将亡。
僧告知恻。
答曰。
此犊是寺居士
侵用僧物今来偿债。
其羞不出牛母无他。
因执炉呵戒犊子
疾当偿报何耻生乎。
应言便出。
神异冥徵不可备载。
以开皇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终于四望开圣寺
自剋终期。
天香满室。
合寺音乐。
西南而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论西梁至隋 528 — 6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南郡人俗姓孟
初住荆州天皇寺,博通内外,词理锋挺。
后梁明帝萧岿礼重之。
隋文帝时,召入道场,后住京师日严寺。
文帝仁寿寺法论特蒙接对。
炀帝东宫时,优礼弥厚。
即位后,特赐木皮袈裟,寻随驾至
卒年七十八。
有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荆州天皇寺
旋自引去。
隐青溪之覆舟山
业成实。
尤善属文。
梁明帝雅重之。
屡徵召不赴。
炀帝在蕃邸。
躬礼致之。
追入京辇。
住日严寺。
谒文于仁寿宫。
诏于大宝殿赐净馔。
在座上诗颂德。
嘉叹。
炀帝在春宫。
宠眷弥厚。
大业元年
将移东门。
诏赐千秋树皮袈裟一领。
帛五百段。
毡四十领。
皇后赐狐腋皮坐褥法服等。
因随驾至
未几而卒。
年七十八。
志欲以粉藻黼黻宗乘。
尝续传名僧。
无所就。
有别集八卷。
行世。
释法论
姓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荆州天皇寺
博通内外。
词理锋挺。
隐沦青溪之覆舟山
味重成实研洞文采。
谈叙之暇命笔题篇梁明帝重其雅素厚礼徵召。
而性在虚闲不流世供。
葛屦蒲服用卒生年。
隋炀在蕃远闻令德。
召入道场晨夕赏对。
王有新文颂集。
皆共询谋。
处俗传扬亟移岁序。
后入京辇住日严寺。
文帝时幸仁寿。
往谒见特蒙接对。
躬事展礼。
美其清悟。
为设净馔于大宝殿。
登即在坐。
上诗叙谈宫观宏丽今古。
高祖重加叹赏。
晋王之处春坊
优礼弥厚。
中使慰沃启疏相寻。
大业元年将移东阙。
下敕赐千秋树皮袈裟十领帛五百段毡四十领。
皇后赐狐掖皮坐褥及法服等物。
故其道望帝后咸供之隆重为类此也。
因随驾至
不久而终。
时年七十八矣。
皇上哀悼赙赠有加。
仍敕所在。
传送葬于荆楚
爰初莅法。
崇尚文府。
虽外涉玄儒。
而内弘佛教。
所以缀采篇什。
皆叙释风。
当即缵叙名僧。
将成卷帙。
未就而卒。
本遂不行。
顾惟高德有坠者众矣。
有别集八卷行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韦世康南北朝末隋初 531 — 5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597 【介绍】: 京兆杜陵人
韦夐子。
少深沉明敏,有才华。
年十岁,州辟主簿
北周,进位上开府司会中大夫
杨坚为相时,忧尉迟迥为乱,乃授世康绛州刺史,在州有惠政。
,擢礼部尚书
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
闻人善,若已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吏部尚书,选用平允,请托不行。
朝廷称廉平
尝再三陈让乞休致,帝不许,再拜荆州总管,为政简静,百姓爱悦。
于州谥文
全隋文·卷九
世康京兆杜陵人雍州从事夐子。
西魏大统中,辟州主簿,历直寝,封汉安县公,尚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
后仕,历典祠大夫硖二州刺史
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
宣帝时,入为民部中大夫,进位上开府,转司会中大夫
静帝即位,授绛州刺史
隋初,擢礼部尚书进爵上庸郡公,转吏部尚书
襄州刺史,免。
寻授安州总管,迁信州总管
复拜吏部尚书,出为荆州总管
开皇十七年卒。
大将军谥曰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皇后西魏至隋初 536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6—588 【介绍】: 即李娥姿
北周武帝皇后
楚人
西魏恭帝元年,魏将于谨攻破江陵,后家被籍没,至长安宇文泰以赐其子宇文邕(武帝),得亲幸,生宣帝
武帝即位,立为后。
宣帝即位,尊为太后
静帝时尊为太帝太后
隋初出家为尼,改名常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俊隋 ? — 6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0 【介绍】: 宗室,字阿祗
文帝第三子。
开皇初立为秦王
尝历仕秦州扬州荆州总管
仁恕,崇敬佛道。
后渐奢侈违法度。
每以巧思治宫室,饰珠玉,冶游其间。
妃崔氏性妒,于瓜中进毒,因得疾,免官。
后以屡责,惧怖,病死。
崔氏坐废赐死。
全隋文·卷八
字阿祗文帝第三子。
开皇元年封秦王
寻拜上柱国河南道行台尚书令雒州刺史
右武卫大将军,迁秦州总管,又迁山南道行台尚书令
伐陈之役,为行军元帅,屯汉口
寻授扬州总管,镇广陵,转并州总管
徵还京师,免官。
复拜上柱国
薨,谥曰孝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世积隋 ? — 5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 【介绍】: 阐熙新国人。
北周时以军功拜上仪同封长子县公
进封宜阳郡公,授蕲州总管
参与平陈之役,以功进位柱国,迁荆州总管
文帝开皇十八年高丽,与汉王谅并为行军元帅,途中遇疾疫而还。
凉州总管
其亲信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遂结怨,后竟诬告世积谋反,乃被召入朝,坐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达奚长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代郡人字富仁
胆识过人,宇文泰引为亲信。
以质直恭勤,授都督
攻城野战所当必破,屡有战功。
北周武帝末,大破陈军,进位大将军
封蕲春郡公
文帝开皇二年突厥十余万扰边。
长儒率军二千与之力战,身被五创,士卒死伤十之八九,终却之,进上柱国
后以母忧去职。
起复,拜夏州总管
匈奴惮之不敢窥塞。
荆州总管三十六州诸军事
卒于官。
谥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聚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0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俗姓朱
幼出家于苏州虎丘寺
通习经论,时以为释门瑚琏。
南朝陈时诸王颇钦礼之。
后主至德二年,诏于太极殿讲《金光明经》。
次年,归住苏州东山精舍。
,名臣杨素苏威礼重之。
文帝开皇十二年,诏为僧官齐王杨暕驰书召之,以疾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朱姓
神气清远。
彰于襁褓。
出家住苏州之虎丘东山寺
寺有胤法师
道艺之元匠也。
依以学。
无怠分阴。
同郡顾希凭。
会稽谢峻岳。
复以辞林理窟相与发明。
故能于弱冠之年。
即事讲说。
尤慕庄严皭师成实。
而服膺焉。
咨质既久。
疑滞咸析。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
监赏人伦。
见而叹曰。
诚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
新蔡王叔齐
并加钦属。
至德二年
诏于太极殿
开金光明经。
天子躬御法筵。
臣僚咸在。
于时云兴瓶写。
莫不歆艳。
三年丁外忧。
归隐旧里。
弘导不废。
开皇十一年
降玺书劳问。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公威
躬造道场。
接足作礼。
进施予以效诚敬。
十二年
诏置僧官
以居平等之任。
郡将宗成刘公
从受菩萨戒。
齐王暕作牧淮海。
贻书迎之。
不起。
大业五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终。
寿七十二。
即以其年之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子道恭等。
树碑旌行。
秘书虞世南文。
释智聚
姓朱氏
苏州虎丘东山寺
神气清远彰于襁褓。
深厌笼樊乐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师
胤道艺之重羽仪当世。
分阴无怠请益深旨。
有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
义府经肆。
东南之美。
并钦高德同揖清风。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举。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
才踰弱冠便弘讲说。
庄严㬭师。
新实一家鹰扬万代。
遂伏膺咨质百舍非远。
斐发既精疑滞咸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鉴赏人伦。
常叹嘉之。
以为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齐
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极殿讲金光明。
天子亲临法席具僚咸在故能写此悬河振斯木铎。
亹亹奇韵超超入神。
或有捷径小道互持邪论。
莫不回车杜口改心易业。
人主叹赏称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忧。
泣血衔哀殆将毁灭。
因此言归旧里。
止于东山精舍。
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开皇十一年
爰降敕书殷勤劳问。
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
普为众生宣扬正教。
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济群品。
钦承德业甚以嘉之。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并躬到道场接足顶礼。
咸舍净财资庄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
以雅道斯人。
直心应物。
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
郡将宗成刘公
夙仰高名常钦盛德。
及部临镇。
请为菩萨戒师。
齐王暕以帝子之贵作牧淮海。
乃降教书至山延曰。
弟子下车旧楚亟改炎凉。
逖听清规其来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历年所。
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独步江东何甚之美。
未获稽疑下筵餐承高义。
杼轴之劳载盈怀抱。
据虎之岫川途不遥。
翔鹭之涛风烟相接。
心愿振忍辱之衣。
赴翘勤之望。
乃固辞以疾。
事不获从。
引藉平台深加敬礼。
频遣使人请弘大教。
惟志违人世心逸江湖。
词翰恳恻固求东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资给所须将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还居山寺。
现疾浃旬。
而神用无爽。
大业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
容貌若存。
顶暖身柔皆如平日。
闻诸前记。
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性托夷远衿情闲澹。
等怀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丧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测。
美风姿善谈笑。
流连赏悟见者忘返。
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
讲大品涅槃法华等各二十遍。
单经适务者。
罕得记焉。
又居身清俭不在饰玩。
衣钵已外随用檀舍。
方丈之内虚室萧然。
几榻之间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
其所造丈八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
于寺供养。
并起涧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庄严。
子道恭。
子道顺。
德惟上首。
传灯。
敢树高碑用旌景行。
秘书虞世南为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罗云南北朝末隋初 542 — 6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16 【介绍】: 僧。
南郡松滋人,俗姓邢
初于上明东寺出家。
年十六,讲无常义,容色无挠。
后于荆州创还乡寺,传三论奥义。
改住龙泉寺,历五十余年,常坐不卧。
炀帝诏召入,以病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出家隶上明东寺
扬都道朗。
于兴皇盛业四论。
因钻仰焉。
年十六。
与其徒。
论常无常义。
而辞色和祥。
宾主允畅。
众咸嘉尚。
朗乃以所服帔赏之。
闻誉由尔益进。
后从福缘寺亘法师所解亦然。
于是以三论奥旨。
未被荆南
乡里之念。
有不能免。
栖禅寺陟禅师者。
定慧兼脩。
注心利益。
又力助之。
方当六合混一之初。
玄侣竞臻。
郁成盛席。
总管
宜阳王世积
诏使舍人萧子宝
尤加敬慕。
龙泉寺
馀五十年。
常坐不卧。
岂非模范之不易得者哉炀帝承名。
诏邀至。
固以疾辞。
道士俞氏讲庄老。
妄用内典。
命门人。
慧成道胜。
往折之。
坐定道士曰。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成曰。
脱珍御服。
著毙垢衣。
习近穷迷。
将开渐化。
又俞讳成呼先生
成谓。
如是则请去先字。
仍依姓
呼之俞生。
可乎。
道士惭。
轮下众盈五百。
皆成胜类也。
神山所生地。
一夏安居。
养母其上。
始开四经三论于上明东寺
其法堂十二间。
道安昙翼所造。
兄道颙亦隶寺出家。
尝造重阁于安公驴庙之北。
古老传以为安公乘赤驴。
襄阳檀溪
一夕返上明。
捡校东西两寺。
及四层塔。
驴庙即系驴处也。
兄弟五人 俱出家为法师
其季者。
大业十二年。
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迁神于龙泉寺房。
寿七十五。
弟子椿诜澄憩等。
荆南朱粲𡨥扰。
寺多残毁。
龙泉完美至今。
释罗云
姓邢氏
南郡松滋人。
初从上明东寺出家。
志操所怀附参成德。
承金陵道王索隐者若林。
遂轻千里远追胜侣。
杨都道朗盛业兴皇。
乃倾首法筵钻仰徽烈。
一乘四论大剖津途。
于时常令学徒括究幽隐。
年十六。
甫在幼冲。
锐志前驱。
问常无常义。
而容色无挠。
宾主绰然众咸嘉赏。
朗乃以所服帔处众赠之。
自此名称踰远所在传之。
而乐法不穷如愚莫滞。
自朗迁后广讯所闻。
又从福缘寺亘法师采酌遗逸。
亘纵解无遗任其钻仰。
以三论奥义未被荆南二障多阻。
誓当弘演
有迁禅寺陟禅师
定慧兼修注心开剖。
于时六合混壹三楚全盛。
众若稻麻人多杞梓。
创还乡寺。
乘此应机。
居端座为请益之师。
吐清言为住法之首。
总管宜阳王世积
诏使舍人萧子宝
躬临法席咸诵德音。
龙泉寺
地隔嚣尘心存闲旷。
乃居之五十馀年。
修缉栋宇常坐不卧。
领徒五百时呈翘楚。
炀帝承名有敕追入。
避迹凿坏以病而退。
释道安上州东寺造堂七间。
昙翼后造五间。
连甍接栋横列十二。
此堂中讲四经三论各数十遍。
不于文外别有撰述。
皆心思口冰释理顺。
故得空有两忘教义双举。
时松滋有道士姓俞(抽祐反)者。
学冠李宗业该儒史。
常讲庄老私用内经。
命门人慧成道胜曰。
道士蜂飞蚁聚掠牛盗法。
情实难容。
尔传吾旨摧彼邪踪。
成等诣彼而坐。
道士曰。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成曰。
脱珍御服著弊垢衣。
习近穷迷将开渐化。
时以为名答。
成前呼俞为先生
俞瞋曰。
我非俗士。
那詺我为先生
成曰。
汝既讳唤先生
请除先字。
还依旧姓名曰俞生。
所以句句之中常衔俞生。
于时大众欣笑无已。
道士负惭折角。
奉执高尚雅镇时俗。
迎送庆吊一无预焉。
或负荣傲道者闻而往造。
及见参礼汗流心战。
生缘在神山之下。
一夏居止静处思玄。
母日自赍登上供设。
有问其故。
答曰。
即此为报母之劬劳也。
朱粲寇扰荆南
寺多焚毁。
所造龙泉独存。
以贼中总管云曾授戒。
所以尊师重法。
寺获存焉。
兄弟五人。
皆为法师
最小神彩特达。
入室弟子十人。
椿诜澄憩等。
传道开化
蜀江淮故未叙历。
隋大业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端坐迁于寺房。
春秋七十五。
中书令岑文本制碑。
沙门道颙即云之兄也。
学通大小名闻道俗。
于上明东寺起重阁。
安公驴庙北。
安公乘赤驴从上明往襄州檀溪
一夕返覆捡挍两寺并四层三所人今重之名为驴庙。
此庙即系驴处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邕隋至唐初 543 — 6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31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太原介休人俗姓郭
年十三,于邺西云门寺出家,从僧稠授禅法。
寻往林虑山中修习。
北周毁佛时,避迹于白鹿山中。
隋初,出山与信行禅师同修禅业。
文帝开皇九年,被召入,住化度寺
卒后,塔铭由李百药撰,欧阳询书,为世所珍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也。
祖宪荆州刺史父韶博陵太守邕神识沈静。
幼齿上庠
年十有三。
违亲入道于邺西云门寺
依止稠公。
即授禅法。
才数日。
造诣殊深。
稠抚之。
谓诸门人曰。
五停四念。
尽在此子矣。
俄徙居林虑山周氏废教。
遁于白鹿山中。
开皇初定门载辟。
魏之信行禅师
稔闻名誉。
愿与流通。
遣人招之下山。
九年信行被诏入
偕戾止。
信行唱灭。
则引众承业
罔替轨范。
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终于化度寺
春秋八十有九。
上赙帛追福。
以表崇敬之意。
其月二十二日
奉遗命。
阇毗于终南山
弟子收舍利起塔于信行塔左。
其碑则左庶子李百药文。
率吏令欧阳询书。
僧邕
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
祖宪荆州刺史
父韶博陵太守
神识沈静冥符上德。
世传儒业齿胄上庠
年有十三违亲入道。
于邺西云门寺依止僧稠而出家焉。
稠公禅慧通灵戒行标异。
即授禅法。
数日便诣。
谓诸门人曰。
五停四念将尽此生矣。
仍往林虑山中。
栖托定门游逸心计属武平齐像法隳坏。
又入白鹿山深林之下。
避时削迹饵饭朮。
三径斯绝百卉为群。
麇麚伏其前。
山禽集其手。
初未之异也。
后乃梵音展礼焚香读诵。
辄有奇鸟异兽。
攒聚庭宇。
貌如慕敬心疑听受。
自非行感所及。
何以致斯。
自尔屡降幽灵。
胜言叵载。
开皇之始弘阐释门。
重叙玄宗更联荣问。
魏州信行禅师
深明佛法。
命世异人。
以道隐之晨。
习当根之业。
遁世幽居。
遣人告曰。
修道立行。
宜以济度为先。
独善其身非所闻也。
宜尽弘益之方照示流俗。
乃出山与行相遇同修正节。
开皇九年被召入
乃与同来至止帝城。
道俗莫匪遵奉。
及行之殁。
世纲总徒众。
甚有住持之功。
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终于化度寺院。
春秋八十有九。
主上崇敬情深赠帛。
为其追福。
其月二十二日
奉灵魄于终南山
遵邕之遗令也。
门徒收其舍利。
起塔于行之塔左。
风范凝正业精严。
卑辞屈己体道藏用。
及委质寒林悲缠朝野。
佥以身死名灭世有斯人。
敢树玄石用陈令范。
左庶子李百药制文。
率更令欧阳询书。
文笔新华多增传本。
故累诵野外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越南北朝末隋初 543 — 616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全隋文·卷三十五
智越开皇中天台修禅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出郑氏。
南阳人
早年志即离俗。
父欲妻之。
不可。
逮壮有材干。
岳阳王召隶荆州
固辞。
王察其诚素。
放出家。
智者说法金陵
因北面受业焉。
六妙五门。
日以研究。
行专戒律。
经通法华。
居常瓶水自盈。
临海露山精舍梵僧所造。
灵异不一。
智者每命
燕坐其间。
智者既掩迹台岭。
使摄其众。
踰二十年。
恂恂善诱。
诚无愧于负荷者。
隋文帝穆后之崩。
设斋祝愿。
则获缣以百计。
炀帝在御。
智者讳辰
则官为设千僧斋。
辄以所畜充䞋。
括州刺史郑系伯。
临海镇将杨神贵。
尤于越有师友义。
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寝疾经旬。
右胁卧而卒。
春秋七十四。
释智越
姓郑氏
南阳人也。
少怀离尘之志。
父为求婚。
方便祈止。
长则勇干清美。
于时乐阳殿下统御荆州
徵任甚高。
非其所欲。
惟以情愿出家。
王感彼诚素。
因遂夙心。
剪落已后随方问道。
仍到金陵
便值智者
北面请业。
授以禅法。
便深达五门穷通六妙。
戒行清白律仪淳粹。
又诵法华万有馀遍。
瓶水自盈。
经之力也。
学徒虽众。
其最居称首。
临海露山精舍。
梵僧所造。
巨有灵异。
智者每临。
影响之。
晦迹已后。
岭山众一焉是嘱。
二十年间询询善诱无违遗寄。
便为二众依止四部归
姿容瑰伟。
德感物情。
颇存汲引。
每于师忌敕设千僧官斋。
以衣钵之馀以充大施。
文皇帝献后崩日设斋咒愿。
每获百段曾不固留。
括州刺史郑系伯。
临海镇将杨神贵。
师友义重待遇不轻。
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寝疾经旬。
右胁而卧。
卒于国清旧房。
春秋七十有四。
临终之时山崩地动。
境内道俗咸所见闻。
台山又有沙门波若者。
俗姓高句丽人也。
陈世归国。
金陵听讲。
深解义味。
开皇并陈。
游方学业。
十六入天台北智者求授禅法。
其人利根上智。
即有所證。
谓曰。
汝于此有缘。
宜须闲居静处成备妙行今天台山最高峰。
名为华顶
去寺将六七十里。
是吾昔头陀之所。
彼山祇是大乘根性。
汝可往彼学道进行必有深益不须愁虑衣食。
其即遵旨。
开皇十八年往彼山所。
晓夜行道不敢睡卧。
影不出山十有六载。
大业九年二月忽然自下。
初到佛垄上寺。
净人见三白衣担衣钵从。
须臾不见。
至于国清下寺。
仍密向善友同意云。
波若自知寿命将尽非久。
今故出与大众别耳。
不盈数日。
无疾端坐。
正念而卒于国清。
春秋五十有二。
送龛山所。
出寺大门回舆示别。
眼即便开至山仍闭。
是时也莫问官私道俗。
咸皆叹仰俱发道心。
外睹灵瑞若此。
馀则山中神异人所不见。
固难详矣。
天台又有释法彦者。
姓张氏
清河人
周朝废教之时。
避难投陈。
金陵奉遇智者
太建七年陪从入天台
伏膺请业。
授以禅那。
既蒙训诲不停房舍。
每处山间林树之下专修禅寂。
三十年中常坐不卧。
或时入定七日方起。
具向师说所證法相。
有人听闻曰。
如汝所说。
是背舍观中第二观相。
亦有山祇数相娆试。
宴坐怡然不干其虑。
大业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国清。
春秋六十六。
智者门徒极多。
故叙其三数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普明陈朝至唐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朱氏
会稽人
始名法京
少有异志。
尝遇僧乞食。
谓之曰。
郎性嗜善。
天台山有初依菩萨。
说法其间。
可从以出家。
陈太建十四年
乃入山。
适值智者处高座开讲。
遽礼拜。
智者下座笑曰。
宿愿力故。
复尔相遇。
因受禅法。
兼习法华。
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陈祯明元年
侍智者游杨辇
诏居光宅。
以脩定业。
仍命之纲纪。
陈亡。
智者西上。
庐山东林寺
明行忏法于陶侃瑞像阁。
僧谓曰。
至理晓朗。
照了三世。
因易名普明
智者以为然。
及智者欲铸铜钟。
天台供养。
而盲人适至炉韛之所。
大恶之。
及出模。
果破缺不完整。
再铸而后克全。
声闻七十里。
国清房居水上。
其下多礓石。
不便于汲。
独念曰。
苟石能出水者。
岂不快哉。
数日石果出水。
国清讲堂狭小。
欲易而高大之。
顶禅师谏以为不可。
括州刺史孝节
柱泛海。
至明往迓之。
赤城见明行林木中。
身长出林木上。
翼从数十人。
曰。
兄勿苦谏我。
我事成矣。
知其异。
合掌曰。
不敢一听仁者所为。
立柱之日。
山灵见相。
尤奇诡。
造金铜丈六卢舍那坐像。
施金十一两者。
曰从漕溪村来。
迹之无
侍者恒闻其房人语声。
劝之脩善者。
视之则寂寥如常时。
忽晨起。
呼诸弟子励曰。
夫人命危脆。
宜自知时。
因更衣而逝。
寿八十六遗体端坐。
屈三指。
颜色经信宿不变。
寺主慧纲。
维持后事尤备。
而塔则其弟子荣泰奉焉。
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恒童。
口常称佛。
聚砂以为福事。
蒿艾以为殿塔。
不俗谈戏。
惟志崇法。
有僧乞食因即劝云。
郎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四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下讲竟。
顶礼归依愿尽此生以为弟子。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晓夕左右伏膺无懈。
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诵法华经一部。
至祯明元年
陈主敕迎智者出都。
从往金陵光宅寺
专以禅思为业。
同堂坐者奉命检校
俄而陈国云亡。
智者即上江州庐山东林寺
陶侃瑞像阁内。
行观音忏法。
冬十一月身不衣絮苦节行道。
见一僧云。
所名法京未为嘉称。
可改为普明
此名晓朗照了三世。
忏讫启智者述之。
便云。
此冥中所示。
宜即改旧从新。
又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若专思。
智者反路台造大钟。
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经营。
当欲铸时。
盲人来看。
悬鉴机知相不吉。
果尔开模钟破缺。
仍即倍工修造。
约语众中。
支不具者勿来看铸。
遂得了亮铮鑅声七十里。
钟今见在佛陇上寺。
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乃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
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
石中泉溜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随高置立。
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顶禅师商量。
劝勿改。
括州都督孝节
遥闻此事即施柱泛海送来。
赤城
感见身长一十馀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
曰。
兄勿苦谏。
事愿剋成。
知神异。
合掌对云。
不敢更谏。
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当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槽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
清旦呼诸弟子。
夫人寿命不可常保。
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
著故破者。
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春秋八十有六。
经二宿左手仍内屈三指。
当于其时有房内弟子荣泰难提二人。
剃头沐浴见如此事。
即报寺主慧网。
合众惊集倍恸于怀。
然其为性不畜私财。
淅南诸州男女黑白归向者数不可纪。
所得布施随缘喜舍。
每参隋帝悉蒙命坐。
赐绢一百二十段。
用充六物。
不留寸尺。
悉造经像。
有敕施僧基业。
见于寺录。
造金铜尊像小大十躯。
人中已上十回作僧施。
读藏经二遍。
其外书写经论。
彫画殿堂。
诸寺宇。
傍为利益。
及诸灵验。
功德费用。
运心应念即自送来充其支度
不可具载。
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
有僧乞食因劝云。
即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初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苦专思。
智者反路台造大钟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营造。
当欲铸时盲人来看。
悬鉴机知相不吉果尔。
开模钟便破缺。
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仍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石中泉溜。
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
高帝置立。
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顶禅师商量。
劝勿改。
括州都督孝节遥闻此事。
即施柱泛海送来。
赤城感见身长一十馀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语曰。
兄勿苦谏事愿剋成。
知神异合掌对曰。
不敢更谏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堂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曹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清晨呼诸弟子曰。
夫人寿命。
不可常。
保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著故破者。
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暀隋末唐初 547 — 628年9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周氏
汝南人
幼出家。
志尚高洁。
负笈居金陵高座寺。
善阿毗昙心。
凡所讲记。
非其好也。
隋开皇十二年
因偕大将军周罗睺。
远游庐岳
寓止东林精舍。
沙门法拥劝引之。
遂栖遁。
不复涉世。
弘道度人。
修治祠塔。
未尝告倦。
虽季岁𡨥扰。
犹匡奖徒众自若。
贞观二年九月属疾。
越旬浃。
忽大星陨西阁池水中。
山谷大明。
如秉千炬。
二十三日方午食。
谓弟子曰。
僧食讫未。
答曰未也。
曰唤上座来。
遽委以后事竟卒。
时诸殿阁门顿开。
异香满寺七日
春秋八十二矣。
释道暀
姓周
汝南人
幼而精确。
希志尚闻。
古迹胜人心愿齐之。
负笈金陵
高座寺听阿毗昙心妙达关键。
非其好也。
匡山遗轨每逸言前。
隋开皇十二年
大将军罗侯
远届庐岳止东林精舍。
心愿匿迹无事音尘。
山寺法拥劝引非一。
遂不拒命弘道度人。
修建僧坊四时无绝。
隋季寇扰华戎荐臻。
奖抚门徒如初不替。
贞观二年九月
身示有疾。
曾未浃旬。
忽有大星天堕正在西阁大水池中。
照朗山谷逾千炬火。
二十三日
僧正中食谓弟子曰。
僧食讫未。
答曰未竟。
又曰。
且唤上座来。
依言既至。
委以后事跏坐而卒。
诸殿阁门一时自开。
异香满寺七日便歇。
年八十二矣释法显
姓丁氏
南郡江陵人
十二出家。
四层寺宝冥法师服勤累戴咨询经旨。
有闻欲界乱地素非道缘。
既已生中如何解网。
冥曰。
众生并有初地味禅。
时来则发。
虽藏心种历劫不亡。
顗禅师者。
荆楚禅宗。
可往师学。
隋炀徵下回返上流。
于四层寺大开禅府。
徒侣四百蔚尔成林。
遂依座筵闻所未悟。
但夙有成惠通冠玄踪。
霜钟暂扣已传秋驾。
师去后。
更求明智成彦习皓等诸师。
皆升堂睹奥。
尽斲磨之思。
及将冠具归依皓师。
诲以出要之方。
示以降心之术。
因而返谷静处闲居。
二翼之外一无受畜。
属炎灵标季荐罗戎火。
馁残相望众侣波奔。
独守大殿确乎卓尔。
旦资蔬水中后绝浆。
贼每搜求莫之能获。
自非久入慈室已抽毒箭。
焉能忍兹疲苦。
漏此凶威。
自尔宴坐道安梁殿中三十馀载。
贞观之末乃出别房斯则追善吉之息嫌。
蹈空生之秘行也。
此堂有弥勒像。
并光趺高四十尺。
八部围绕。
弥天之所造也。
其宝冠华帐供具经台。
所营。
堂中五灯昼夜不绝。
忽一灯独炽焰高丈馀。
又一夜著五色衣人。
持一金瓶来奉。
又梦见一僧威容出类。
曰可往蕲州信禅师
依言即往双峰更清定水矣。
而一生染疾并往业。
受而不治。
衣食节量柔顺强识。
所住之寺。
五十馀年。
足不出户。
永徽三年十二月八日
梦身坐宝殿授四众戒。
因觉渐疾。
至四年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七。
昨日申时自能起止神彩了亮。
踞禅床盥浴剃发。
就床跏坐俨然便绝。
其月十七日葬于大明寺之北原。
未终之前。
门人见室西壁大开白光遍满。
夜有白云亘屋南北。
二道堂中佛事并摇动。
明日方绝。
自终及葬嶷然匡坐。
合境道俗奔凑凄零。
荆州都督纪王
夙传归戒钦仰清晖。
右记室郭瑜
铭之于彼。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素隋 ? — 6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6 【介绍】: 弘农华阴人字处道
少好学有大志
初仕北周,平北齐有功,累官车骑大将军,加上开府
杨坚定天下。
率水军伐陈,镇压荆州江南叛隋势力,以功高封越国公,与高颎共掌朝政。
多权略智诈,亲戚故吏布列清显。
朝臣有违忤者,皆阴中除之。
晋王杨广与之深相结交。
参与广夺宗阴谋,谗废太子勇、蜀王秀
文帝病笃,矫诏执柳述,杀勇。
炀帝立,以平杨谅叛功,拜太子太师封楚国公
外示殊礼,内实猜忌。
卒谥景武
全隋文·卷二十五
字处道弘农华阴人齐尚书令愔族孙。
,为宇文护中外记室,转礼曹,加大都督,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清河县
司城大夫,加上开府改封成安县公
宣帝即位袭父敷爵临贞县公
大象中,为汴州刺史,拜大将军,迁徐州总管,进位柱国封清河郡公
隋受禅,加上柱国,拜御史大夫,免。
寻拜信州总管,迁荆州总管进封郧国公改封越国公
寻拜纳言,转内史,进尚书右仆射
仁寿初,迁左仆射
炀帝即位,迁尚书令,拜太子太师
大业二年,拜司徒改封楚公
卒,赠光禄大夫太尉谥曰景武
有《集》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顗南北朝末隋初 538 — 5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598 【介绍】: 亦作慧顗
僧。
颍川人,迁居荆州华容
俗姓陈字德安
出身士族。
十八岁出家湘州果愿寺,精研律学,深好禅观。
初师事慧思禅师
陈宣帝太建七年,入天台山,创天台宗,称“天台大师”,后世尊为天台宗四祖。
后主至德三年,奉命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经》,后主亲临听讲。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杨广赐号“智者”,因称“智者大师”。
融当时南北佛教特点,主教观双运,解行并重;首创以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
著述甚多,大多口述,由弟子灌顶等笔录成书。
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全隋文·卷三十二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颍川人,居华容
梁末,出家湘州果愿寺。
陈光大初,住金陵瓦官寺
太建中,入天台
至德中,召住光宅寺
陈亡,晋王奉为戒师,号智者,寻归湘州,又入天台
开皇十七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字德安
族颖川陈氏。
晋南度迁荆州之花容县
父起祖梁散骑常侍孟阳公
母徐氏梦香烟五色入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
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
何为去之。
又梦吞白鼠再三。
卜曰白龙之兆也。
诞育之夕。
室有光明。
信宿乃止。
亲党将大治具相庆。
无故汤火寒熸。
遂罢。
俄若有二僧。
夜扣户者。
曰此儿德重。
后必出家。
开户视之。
无所见。
因名王道。
亦名光道
皆取诸梦瑞云。
目重瞳子。
卧必合掌。
坐必向西。
礼像敬僧。
口不妄啖。
此其常度也。
七岁偶往伽蓝。
或授以普门品。
一遍即能忆。
其馀文句。
奄忽自通。
二亲禁绝之不可。
年在志学。
梁元帝崩。
国祚残圮。
遂北依舅氏于硖州
寻投湘州果愿寺。
师事沙门法绪出家。
于礼佛次。
俄觉身临沧海。
蔽日浮天。
渺无畔岸。
上耸岩崖。
有僧摇手呼之。
复舒臂接置崎麓。
且谓之曰。
汝当居此。
汝当终此。
寻与其徒白此见。
皆曰天台山也。
当晋宋时。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居之。
于是先以十戒道品律仪导之。
仍使北诣慧旷律师受具足。
后居大贤山。
诵法花无量义普贤观等经。
仅二旬而淹彻靡滞。
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盛以心观开四众。
又从而受业焉。
盖思之道。
得于就师。
就师得于最师也。
见思。
叹曰。
昔于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为示普贤道场。
说四安乐行。
由是依以行法花三昧。
始三夕定起诵经。
药王品所谓是真精进句。
豁然大悟。
洞见灵山佛会犹在。
遽诣思言所證。
曰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于熙州白沙山禅定。
辄见思为释经指示。
后常代讲。
每执如意。
坐座侧听之。
谓其徒曰。
此儿义解有馀。
而定力不足。
故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有所恨耳。
既而辞之。
京师
金陵法喜等三十馀人。
创于瓦官寺弘道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
皆博达之士。
并传香法。
于是长干寺智辩。
延住宋熙天宫寺
僧幌请居佛窟白马。
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令。
及梁朝宿德大忍法师
悉舍其先业从之。
禹穴慧荣庄严寺
素号义龙。
数致徵覈。
且自矜诞。
方舞其扇以逞。
扇忽堕。
咄曰。
禅定之力。
非散乱者所可干挠。
沙门法岁。
从旁抚背曰。
义龙今成伏鹿矣。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如是八载讫讲智度大论。
次开禅那法门。
利益所被为多。
未几始兴王出镇洞庭
过瓦官谈论。
深惬乃心。
勇施虔拜。
以尽其诚。
因叹曰。
畴昔之夜。
吾梦遭盗。
兹非软贼耶。
所谓毛绳截骨。
曳尾涂中
其不可脱去。
有甚于贼者。
先是青州僧定光
兼习定慧。
天台山
积四十馀年。
至是以昔所见故。
必欲徇缘归隐。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唇舌如弓。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
无所觉知。
是谓暗射。
则讲说是已。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像。
则禅定是已。
然吾初于瓦官寺坐者。
才四十人。
而半获證寤。
今兹坐者二百人。
而获證寤者。
才十人。
则世事之变。
可知矣。
今而后可各随所安。
吾亦欲从吾志也。
台山
相见。
曰。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招时乎。
时陈太建七年。
秋七月也。
顷之闻钟声满岩谷。
曰。
钟声集众。
得住之相。
于是遂上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创庵焉。
曰且聊尔栖止。
俟国清时。
当有贵人
为立寺宇。
时莫测其言也。
既而行头陀于华顶
忽风霆魑魅。
音貌可畏。
又身烦痛。
先亲见形。
枕膝哀诉。
依止法忍
强软二魔并息。
寻有梵僧曰。
制敌胜怨。
可为勇矣。
宣帝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其割始丰县调。
以充众费。
蠲民两户。
供薪水役。
乐安陈郡袁子雄。
请讲净名。
尝见三道宝阶。
自空至地。
数十梵僧。
乘阶而降。
入堂礼拜。
手执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一众叹异。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就山受戒。
且建方等忏法七日夜
在郡昼治事。
夜习观。
一日谓门人智越曰。
吾欲劝王脩福禳灾。
以为王已勤于进道。
若更有所言。
不知者以为佞也。
乃止。
俄王出猎。
堕马几绝。
为率众。
作观音忏法。
因而起。
凭几坐。
见僧擎炉。
进慰问王。
时王流汗。
未知所答。
僧乃绕王一匝。
痛遂止。
王著发愿
以示敬信。
辞多不录。
久之玺书徵授戒法。
始辞焉。
前后七使。
皆上手书。
于是黾勉出都。
诏乘羊车。
童子引导。
主书舍人翊从。
礼如国师阇黎故事。
迎入太极殿东堂。
讲智度论。
上与百寮。
陪筵以听。
因诏立禅众于灵耀寺
后仍于殿对上。
讲仁王经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致难。
辩对详敏。
执炉贺曰。
国家齐会者十馀席。
而忝当四讲。
自谓人莫抗衡。
然今太阳出矣。
而月星犹照。
不亦陋手。
晚住耀寺。
禅慧兼弘。
从者尤众。
诏袖美。
时方检括僧尼。
议将试经不通者罢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所笃论者。
道何如耳。
岂关多诵哉。
诏停前议。
意以灵耀褊隘。
欲徙而他。
梦人翼卫严整。
自称冠达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之法名也。
三桥其光宅乎。
徙居之。
上幸其寺大施。
又诏讲仁王经
上于众中拜伏。
如礼。
储后而下。
皆遵戒范。
故内出受法曰。
仰惟。
化导无方。
随机济物。
卫护国土。
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
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
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
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
由来尚矣。
伏希。
俯提所谓。
世世结缘。
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俄传香而泪下。
异哉。
金陵败覆。
杖策荆湘。
路次溢城。
老僧曰。
陶侃瑞像。
敬屈护持。
寻憩匡庐
慧远所缋文殊像。
依止不忍去。
顷而寇叛。
寺宇尽燬。
独兹山岿然。
则梦斯徵矣。
会隋氏混一区宇。
晋邸总淮海重任。
钦注德风。
欲承佩戒法。
奉以为师。
书请再三。
谦让未皇也。
后陈四愿。
一谓勿以禅法见期。
二谓不责其规矩。
三谓当戒范则去就重。
务传灯则去就轻。
要在通法。
勿嫌轻动。
四谓若丘壑念起。
则随心饮啄。
以卒残年。
于是王躬制文以请。
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其所居。
传授香法。
既名王曰总持。
亦号顗曰智者
会毕施子丰腆。
尽以回施悲敬二田。
即欲辞去。
王固留。
曰已有成约。
何可爽也。
拂衣而起。
复于匡岭
旋归乡壤。
行道福。
以报地恩。
老幼迎候。
戒场讲座迨万。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赐额一音。
地昔荒险。
蛇兽交暴。
及立精舍。
暴遂止。
是春旱。
民讹以为神怒。
故率众。
诣泉所诵经。
感致云雨。
讹言随息。
江陵总管宜扬公王积于礼拜次。
战汗甚出。
谓人曰。
积屡御军。
临陈更勇。
未有今日之惧者。
是殆天龙所诃护欤。
晋王又遣手疏请。
答疏以辞。
至于再疏。
乃克赴。
净名疏。
应奉。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受而宝藏之。
俾王事持。
后遣顾言致书。
请救萧妃之疾。
仍率侣。
建齐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六日之夜。
异鸟飞入齐坛。
宛转若死。
俄而飞去。
且闻外有豕声。
曰妃当愈矣。
鸟死而生。
豕幽而显。
皆吉相也。
旦妃疾果瘳。
王大悦
旋台岳。
更行前忏。
立誓云。
若能于三宝有所益者。
当尽此馀年。
若其无益。
即当速化。
以遂往生。
因曰。
吾所以亟欲归山者。
正以冥告势将尽耳。
死后必累石植松
西南峰
以安厝焉。
上起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口授观心论及疏。
以贻训后来。
智越
剡县石城寺弥勒像前。
扫洒。
东壁施床。
多然香火。
即面西。
称弥陀观音势至以卧。
分道具。
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索三衣钵杖近身。
或以药进。
挥之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又进斋饮。
复挥之曰。
岂以步影为斋耶。
能无观无缘。
即真斋矣。
智晞曰。
子不闻观心论内之说乎。
何故纷纷。
以医药俗事扰人。
吾生劳毒器。
死悦归休。
世相。
不足多叹。
又手书七纸。
并净名疏。
犀角如意。
莲华香炉。
晋王
嘱累大法。
其书有曰。
如意香炉。
故所得于大王者。
还用奉赠以别。
庶几永布德香。
常保如意。
并唱法华无量寿赞说。
十如。
四不生。
十法界。
三观。
四教。
四无量。
六度等法。
或问行地位。
曰。
汝等懒种善根。
于他功德。
如盲问乳色。
蹶者访路。
吾不领众。
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才获五品内位耳。
今诸师友来迎。
吾奚暇他顾哉。
但波罗提木叉。
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
是汝明导。
维那鸣钟磬。
以气尽为期。
戒哭泣者。
端坐而逝。
如入禅定。
寿六十七。
开皇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仁寿之季。
振锡被衣
七度现身。
六降山寺。
一游佛垄。
其灵异如此。
炀帝在御。
尤严饬祠塔。
内收管钥。
以谨启闭。
讳日即废朝。
遣使入山设祭。
中书令扬素。
乞躬临所事。
犹见其全身不散云。
且无恙时。
凡树生耳。
不待培植。
随采掇无所乏。
至是则虽培植。
无复得。
临海之民。
素业渔。
沪溪梁。
绵亘四百馀里。
以檀施之资。
从官买其地。
放生池
沙门慧拔表闻。
宣帝诏加严禁。
国子祭酒徐孝克
撰碑树海滨。
辞甚悲楚。
读者为堕泪。
后有黄雀。
群飞上寺。
鸣呼三日乃散。
以为鱼感吾德故然。
唐贞观间
复申明前禁焉。
法华疏止观门禅法等。
各数十卷。
净名疏三十七卷。
皆口授。
侍者灌顶
笔录行世。
造寺三十五所。
度僧四千馀人。
写经十五藏。
金装檀刻。
画缋尊像。
十万许躯。
受菩萨戒及习禅弟子。
不可胜纪。
的传业者。
三十二人。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焉。
梁散骑孟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梦。
香烟五采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
盛陈鼎俎相庆。
乃火灭汤冷。
为事不成。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熏。
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邻室忆先灵瑞。
呼为王道。
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故小立二名字。
参互称之。
眼有重瞳。
二亲藏掩而人已知。
兼以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一纪来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讶其情志。
口授普门品。
初契一遍即得。
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而情怀惆怅。
奄忽自然通馀文句。
岂非夙植德本业延于今。
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元帝沦没。
北度硖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
寻讨名师冀依出有。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导以律仪。
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
地面横经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受业心观。
又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
故思云。
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砂山。
如前入观。
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惟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裁解。
曾不留意。
躬执如意。
在坐观听。
语学徒曰。
此吾之义儿。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宋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
任机便动。
即而开悟。
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
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
一代高流江表声望。
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
率其学徒问津取济。
禹穴慧荣庄严寺
道跨吴会。
世称义窟
辩号悬流。
讲法故来设问。
数关徵覈莫非深隐。
轻诞自矜扬眉舞扇。
扇便堕地。
应对事理涣然清遣曰。
禅定之力不可难也。
沙门法岁。
背曰。
从来义龙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曰。
轻敌失势未可欺也。
绵历八周讲智度论。
肃诸来学。
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
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
泓澄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坡麓挽上山云云。
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
晋宋英达无不栖焉。
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
挟道南征隐沦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陈始兴王出镇洞庭
公卿饯送。
回车瓦官与谈论。
幽极既唱贵位倾心。
舍散山积虔拜殷重。
因叹曰。
吾昨梦逢强盗。
今乃表诸软贼。
毛绳截骨。
则忆曳尾泥中。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闇射则应于弦。
何以知之。
无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无所觉知。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象。
瓦官寺四十人坐。
半入法门。
今者二百坐禅。
十人得法。
尔后归宗转倍。
而据法无几。
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
吾自行化导可各随所安。
当从吾志也。
即往天台
既达彼山与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处。
既闲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帽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
时莫测其言也。
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异难陈。
乃抑心安
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
如被火烧。
又见亡没二亲枕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
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
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多不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名为安乐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
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攘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
擎炉直进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坦然痛止。
仍躬著愿曰。
仰惟天台阇梨
德侔安远道迈光猷。
遐迩倾渴振锡云聚。
绍像法之坠绪。
以救昏蒙。
显慧日之重光。
用拯浇俗。
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
有为之结已离。
无生之现前。
弟子飘荡业风沈沦爱水。
虽餐法喜
弗祛蒙蔽之心。
徒仰禅悦。
终怀散动之虑。
日轮驰骛。
义和之㘘不停。
月镜回干。
恒娥之景难驻。
有离有会叹息何言。
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
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
药王觐雷音正觉。
安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
陈疑请道日升山席。
意欲面礼。
将申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
昔在京邑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重沓徵入。
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
乃辞之。
后为永阳苦谏。
因又降敕。
前后七使。
手疏。
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陛。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曜寺。
学徒又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
其为望未可加之。
然则江表法会。
由来诤竞不足。
之御法即坐。
肃穆有馀。
遂使千支花锭七夜恬耀。
举事验心。
之力也。
晚出住曜。
禅慧双弘。
动郭奔随倾意清耳。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是则万人出家。
一谏矣。
末为灵曜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于众中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并崇戒范。
故受其法。
云。
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
卫护国王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
所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便传香在手。
而睑下垂泪。
斯亦德动人主。
屈幸从之。
金陵败覆。
策杖荆湘路次盆城。
老僧曰。
陶侃瑞象敬屈护持。
于即往憩匡山
见远图缋。
验其灵也。
宛如其梦。
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
独有兹山全无侵扰。
信护象之力矣。
未刬迹云峰。
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初陈寡德。
次让名僧。
后举同学。
三辞不免。
乃求四愿。
其辞曰。
一虽好学禅。
行不称法。
年既西夕薳守绳床。
抚臆循心假名而已。
吹嘘在彼恶闻过实。
愿勿以禅法见期。
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
身闇庠序口拙凉。
方外虚玄久非其分。
域间撙节无一可取。
虽欲自慎朴直忤人。
愿不责其规矩。
三徵欲传灯以报法恩。
若身当戒范。
应重去就。
去就若重传灯则阙。
去就若轻则来嫌诮。
避嫌安身。
未若通法而
愿许其为法。
勿嫌轻动。
四三十馀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
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
谬课庸虚沐此恩化
内竭朽力仰酬外护。
若丘壑念起。
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
许此四心乃赴优旨。
王方希净戒。
如愿唯诺。
故躬制请戒云。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
庭训早趍眙教夙渐。
福履攸臻妙机顷悟。
耻崎岖于小径。
希优游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开士万行戒善为先。
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喻宫室先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能成。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
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能仁奉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
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于无竭。
善才亡身于法界。
有明非徒臆说。
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
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因静发慧安无碍辩。
先物后己谦挹成风。
名称远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
楫远迎。
每虑缘差值诸留难。
师亦既至。
心路豁然。
披云雾即销烦恼。
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便智度归宗奉极。
作大庄严。
同如来慈普诸佛爱。
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
即于内第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告曰。
大士为度远济为宗。
名实相符义非轻约。
今可法名为总持也
用摄相兼之道也。
王顶受其旨教曰。
大师禅慧内融。
导之法泽。
辄奉名为智者
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
所获施物六十馀事。
一时回施悲敬两田。
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
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请。
曰。
先有明约事无两违。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至于城门。
顾曰。
国镇不轻道务致隔。
幸观佛化弘护在怀。
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
便溯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
以答生地恩也。
道俗延颈老幼相携。
戒场讲坐众将及万。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
名为一音。
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霔。
虚诬自灭。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
辞云。
弟子多幸谬禀师资。
无量劫来悉凭开悟。
色心无作昔年虔受。
身虽疏漏心护明珠。
定水禅支屏散归
荷国镇蕃为臣为子。
岂寂四缘能入三昧。
电光断结其类甚多。
慧解脱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
永汎法流兼用治国。
未知底滞可开化不。
师严导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浅可发萌不。
菩萨应机可逗时不。
书云。
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
况覃释典而不从师。
今之慊言备沥素款。
成就事重请弃饰词。
答书云。
谬承人乏拟迹师资。
顾此庸微以非时许。
况隆今弥匪克当。
徒欲沈吟必乖深寄。
王重请云。
学贵承师事推物论。
历求法界厝心有在。
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
南岳记莂说法第一。
无以仰过。
照禅师来具述此事。
于时心以域寸诚。
智者昔入陈朝
彼国明试。
瓦官大集众论锋起。
荣公强口先被折角。
两琼继轨才获交绥。
师赞叹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无畏。
释难如流。
亲所闻见。
众咸瞻仰。
承前荆楚莫不归伏。
非禅不智。
验乎金口。
比释所谈。
智者融会甚有阶位。
譬若群流归乎大海。
此之包举始得佛意。
惟愿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乃从之重现。
令造净名疏。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并才华冑绩。
应奉文义。
缄封宝藏。
王躬受持。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
表盍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又云。
商客寄金医去留药。
吾虽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观心论。
随略疏成不加点润。
学士智越
石城寺扫洒。
于彼佛前命终。
施床东壁面向西方。
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钵杖。
以近身自馀道具。
分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有欲进药者。
答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智晞往曰。
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
纷纭医药累扰于他。
又请进斋饭。
答曰。
非但步影而为斋也。
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
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
世相如是不足多叹。
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
晋王别遗书七纸。
极该综词釆风标。
属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炉是大王者。
还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华经题。
赞引曰。
法门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弥大微妙难测。
辍斤绝弦于今日矣。
又听无量寿竟。
仍赞曰。
四十二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
又索香汤漱口。
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
有问其位者。
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只是五品内位耳。
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
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又敕维那
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唯长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复响磬。
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
至仁寿末年已前。
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
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
语弟子曰。
案行故业。
各安隐耶。
举众皆见悲敬言问。
良久而隐。
降灵龙象育神江汉
凭积善而托生。
资德本而化世。
身过七尺目佩异光。
解统释门行开僧位。
往还山世不染俗尘。
屡感幽祥殆非可测。
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为图样。
告弟子曰。
此非小缘所能缔构。
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见之。
后果如言。
事见别传。
往居临海
民以沪鱼为业。
𦌘网相连四百馀里。
沪溪梁六十馀所。
恻隐观心彼此相害。
劝舍罪业教化福缘。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买斯海曲。
为放生之池。
又遣沙门慧拔。
表闻于上。
陈宣下敕。
严禁此池不得采捕。
国为立碑。
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
词甚悲楚。
览者不解堕泪。
时还佛垄如常习定。
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
鸣呼山寺三日乃散。
曰。
此乃鱼来报吾恩也。
至今贞观犹无敢犯。
下敕禁之犹同陈世。
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
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调。
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谈。
诚道感矣。
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
各数十卷。
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馀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彻摛开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犹符命。
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
所以声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当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门关以金钥。
所有事由一关别敕。
每年讳日必废朝。
预遣中使就山设供。
尚书令杨素
性度虚简事必临信。
乃陈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
既如前告得信而归。
东西垂范化通万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馀人。
写经一十五藏。
金檀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馀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纪。
传业学士三十二人。
习禅学士散流江汉
莫限其数。
沙门灌顶侍奉多年。
历其景行可二十馀纸。
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
夙预宗门观传戒法。
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
为之行传广流于世。
隋炀末岁巡幸江都
梦感智者言及遗寄。
自制碑。
极宏丽。
未及镌勒。
值乱便失。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生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重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一日因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至于岐麓。
上山。
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先有清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天台既达彼山。
相见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
处既閒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后于寺北华顶峰
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螭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畏难陈。
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
又见亡殁二亲枕头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名为一音。
其地昔唯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虚谣自灭。
晋王萧妃疾苦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表盖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患果遂瘳。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字德安
姓陈
颖川人。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
梁散骑益阳公第二子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
荣回在怀。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
必当出家。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眼有重瞳。
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大以来。
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
逢僧必敬。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道品。
律仪仍摄。
即诣慧旷律师
北面横经。
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
及无量义。
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
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受业。
文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
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
灵鹫山七宝净土。
听佛说法。
故思云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沙山。
入观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
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唯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解裁。
曾不留意。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
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
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
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
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
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宗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语默之际。
林泽。
乃梦。
岩崖万重。
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
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
至于岐麓。
上山。
门人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
当来相就。
直种豆造酱。
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
用以待之。
会往天台
既达彼山。
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
相换不乎。
惊异焉。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处既闲敞。
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
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
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
禅师立寺。
堂宇满山矣。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
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
名为乐安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
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
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
仝见惊叹。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
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禳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
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
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
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擎炉直进。
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翕然痛止。
仍躬著愿文。
于即化。
移海岸法政瓯闽。
陈疑请道。
日升山席。
意欲面礼。
将伸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
德迈风霜。
禅境渊海。
昔在京邑
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
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
重沓徵入。
前后七使。
手疏。
以道通。
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
羊车童子引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阶。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耀寺
学徒大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
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
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
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
见巧知陋矣。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盘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末为灵耀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
一人翼从严正。
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
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
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于众中。
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
并崇戒范。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承。
欲遵一戒法。
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于内第。
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王顶受其旨。
欲返故林。
王固请。
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
至于城门。
王礼望目极。
衔泣而返。
便沂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
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
闻风至者。
累迹相造。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
立精舍。
其地昔惟荒崄。
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
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到泉源。
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
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
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
又遣手疏请还。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
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豖吟之声。
众并仝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喜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
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
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
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萧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兰陵人南朝梁宗室后裔。
萧恢从孙。
荆州北周武帝所陷,与何妥同至长安
性笃学,博通经史,尤精《汉书》。
文帝开皇初赐爵山阴县,拜国子博士
尝奉诏与何妥共正定经史。
然各执所见,久不能就。
上谴而罢之。
有《汉书音义》、《文选音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惠岩
全隋文·卷三十五
惠岩开皇中荆州导因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叔怀
全隋文·卷十五
叔怀未详。
(《陈书》无其人。
《阁帖释文》题为长沙王叔怀,未知何据
宣帝第四子叔坚,太建元年长沙王,官至荆州刺史中军大将军
陈亡入,更名叔贤
大业中,为遂宁太守
叔怀者也。
姑录之,俟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瀛州人
初听涅槃于邺下
后南游江表。
避周氏之祸。
有机算。
善权变。
且北僧在陈。
多乖风俗。
略无违忤。
谈者交誉之。
隋室龙兴
即观光辇邑。
光明寺
仁寿中
诏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
龙潜道场置塔焉。
所以报旧恩也。
帝微时。
尝遇沙门相结纳云。
先是道场前。
步廊自崩。
缮治求就。
至是商度基址。
广狭适衷。
后又送吉州发蒙寺。
其所睹瑞徵。
皆具别记。
久之卒于所住寺。
释慧最
瀛州人也。
初听涅槃游学邺下
因闻即讲曾未经遍。
而言议纶综绰尔舒闲。
故为同席诸贤之所叹仰。
周灭齐日南奔江表。
复习慧门颇通馀论。
且自北僧在陈。
多乖时俗。
机权内动。
不坠风流。
多为南方周旋胶漆。
隋室定天中原安泰
便观化辇掖参听异闻。
后住光明
时传雅导而好居静退。
非贤不友。
神志宏标气调高远。
不妄受辱必清瑕累。
其立志也如此。
仁寿年中。
敕遣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龙潜道场。
昔者隋高作相。
因过此寺遇一沙门深相结纳。
当时器重不测其言。
及龙飞之后追忆旧旨。
下诏徵之。
其身已逝。
敕乃营其住寺。
彫其旧房。
故有兴国龙潜之美号也。
并出自纶言。
帝之别意。
又道场前面步廊自崩。
僧欲治护。
控引未就。
及舍利既至。
将安塔基。
巡行显敞。
惟斯坏处商度广狭恰衷塔形。
有识者云。
豫毁其廊用待安塔。
四月八日
舍利院内忽然雾起。
斋后便歇。
日光朗照。
有云如盖正处塔空。
仍下细雨不湿馀处。
又感凫鹤众鸟塔上飞旋。
又见云间紫色状如花炬。
雨天花如雪纷纷而下。
竟不至地。
后又送舍利于吉州发蒙寺。
掘深八尺。
豫章板一条古塼六枚银瓶二口。
得舍利一枚。
水顺转。
又得一宝。
体含九采。
人不识之。
具以闻奏。
寺有瑞像。
宋大明五年
僧法均
梦见金容希世。
梵音清远。
因行达于三曲江
见像深潭光浮水上。
太守周湛等接出。
计有千斤而轻同数两。
身长六尺四寸。
金铜所成。
长沙郡送光趺达都。
文帝敕遣还安像所。
宛然符合
总高九尺馀。
佛衣缘下有梵书十馀字。
人初不识。
后有西僧
读云。
迦维罗卫国育王第四女所造也。
忽尔失去。
乃在此耶。
梁天监末
屡放光明照于一室。
武帝将请入
因事遂止。
大同七年佛身流汗。
其年刘敬宣为贼烧郡。
及寺并尽。
惟佛堂不及。
至于十年像又通汗。
湘东王乃迎至江陵祈福放光。
十二年还返发蒙至寺。
放光三日乃止。
陈天嘉六年更加庄饰。
故世传其灵异。
处处模写。
躬事顶礼图于光明。
而骨气雄干。
诚为调御之相。
今时所轻略故也。
后卒于住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瑜隋末唐初 562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2—640 【介绍】: 隋唐时僧。
俗姓岑
三岁丧二亲,养于舅氏。
五岁于长沙寺出家。
从师习三论大品,得其宗领。
后住玉泉山草庵中二十三年。
太宗贞观十年,出住荆州升觉寺,弘传三论宗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岑姓
襄阳人
三岁失怙恃。
养于外家。
五岁随外祖。
往听讲长沙寺见佛啼泣恋慕。
愿留遂依寺之救苦法师落䰂。
五十日能覆诵大品部文。
晚究三论。
及大品义隋季之乱。
玉泉山中宴坐草庵
二十三年如一日。
山寺之侧有泉。
然莫知其名。
岂所谓玉泉者欤。
黑蛇长二丈许。
隐显不常。
如守护状。
群盗戒勿近。
有张赫伽者。
渠魁也。
尤勇悍挟两刃与恶少数十辈。
欲杀蛇。
蛇张目出光二百步外。
贼恐惧颠仆再阅日。
闻而驰往。
为诵大品大明。
祝蛇随行贼之死者七人。
至是活其三人。
于是四远供施委积。
贞观十年
荆州道俗请于升觉寺开三论大品。
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寺人皆见群星坠井。
八月十七日
讲大品。
至往生文。
未讫手执如意示寂于座。
寿七十九。
释慧瑜
姓岑氏
少孤窘。
三岁二亲俱丧。
养于舅氏。
五岁随外祖往长沙寺听。
见佛啼泣恋慕不肯还家。
遂住之为寺救苦法师弟子。
令诵大品。
五十日中一部通利
晚听三论大品。
镜其宗领。
随有行文。
观用明的。
逢难入玉泉山
寺侧有泉旁作草庵
于中宴坐二十三年。
初无暂离。
观心纯净未可言睹。
泉神供奉时或见闻。
黑蛇一头长二丈许。
隐显现身如守护相。
群贼虽来无敢近者。
有老贼张赫伽者。
勇悍无前携引十贼。
身挟两刀欲杀此蛇。
去二百步。
蛇乃张目出光。
贼徒皆倒经两日间觉往救。
七人已死。
蛇随行。
为诵大品大明咒讫。
三人方活。
于是四远闻风往造供施委积。
贞观十年
荆州道俗请出胜觉寺讲三论大品。
开化未闻佛法由盛。
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合寺同见群星入井。
不测其故。
至八月十七日
讲大品至往生文未讫。
手执如意于座而卒。
春秋七十有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